【大纪元2025年09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沈越采访报导)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现为“湖畔创研中心”)近期再度招收企业家学员。与此同时,马云频频现身阿里巴巴园区,对人工智能与本地生活等业务提出追问,外界因此关注其“回归”。
学者认为,马云目前的角色更接近战略顾问;阿里员工则表示感受到久违的压力与期待。分析人士指出,这一介入不仅是企业内部调整的信号,也折射出在竞争加剧与经济走弱背景下,中共对民企政策的再调整。
2025年9月,“湖畔创研中心”发布最新招生简章,宣布在沉寂四年后重启,并计划于2026年3月正式开学。
据凤凰网科技、搜狐科技等媒体报导,简章显示,申请者须为企业“1号位(即企业一把手)”,公司成立满3年、团队规模不少于30人、年营收3,000万元以上且连续3年纳税,同时在价值观与使命愿景上与湖畔理念相契合;招生理念延续“向实践学习”“人事双修”的传统。
浙江一位长期关注企业教育的学者沈先生9月24日告诉记者,湖畔大学重新招生,说明中共当局无力挽救日益衰落的经济,希望马云介入阿里的发展,此次招生也许是马云“回归”的条件之一。他说:“这份招生标准延续了过去的精英化色彩,湖畔并不面向普通创业者,而是强调筛选具备一定体量与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这也契合马云当年创校的初衷。”
在沈先生看来,这样的招生方式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透过资源聚合重建企业家共同体:“这正是当局想挽救经济所需要的资源,要马云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湖畔创立于2015年,据公开资料,由马云、冯仑、郭广昌、史玉柱等多位企业家与学者任校董,目标是打造中国企业家的“黄埔军校”,并曾提出“做300年”的愿景。当时门槛极高——包括三轮面试、由马云把关、学费28万元。2015年至2019年共招收5期、二百余人,而报名人数逾1.17万人,录取率约2%。
沈先生说:“马云等企业家当初提出做300年的愿望,但没想到几年就被叫停,马云也被‘清退’。这次马云回来,说明他们的草台班子找不到能取代马云的企业家。”
中共教育部等八个部门于2021年发布的《关于规范“大学”“学院”名称登记使用的意见》,民间机构不得随意使用“大学/学院”字样,湖畔遂更名并暂停招生。其时,马云及多位企业家参与带来的明星效应,加上“企业家抱团”的舆论争议,此前蚂蚁集团IPO被叫停等因素叠加,最终使湖畔进入“静默期”。
有学者认为,如今湖畔大学的重启,被解读为平台经济整顿阶段性告一段落、民营经济再受重视的信号。北京清华大学学者刘女士日前对记者表示,企业家是稀缺的创新动能,即资源整合者、风险承担者、创新引领者与时代推动者;在符合政策导向并创造社会价值的前提下,湖畔的回归具有现实意义。
关注企业教育的贵州学者周强(化名)则强调,湖畔大学的招生标准延续了过去的精英化色彩,并不面向普通创业者,而是筛选具备一定体量与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他指出,中共当局最担心的是企业家抱团:“有人担心马云在‘以老师自居’的授课中,拉拢和培养自己的圈子与势力;在共产党制度下,企业家抱团形成势力的后果,可能影响甚至左右当局力量。”
不过,近期迹象表明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据彭博社及多家媒体报导,马云近几个月频繁出现在阿里巴巴园区,特别关注人工智能和本地生活服务业务。一名阿里巴巴老员工告诉记者:“他会直接问,AI的研发到哪一步了?补贴策略是否能真正撬动市场?大家感觉像是又回到了创业初期。但是,公司并没有宣布马云回来,但管理层都听他的。”该员工并表示,这是其个人感受;公司未就此对外回应。
这名员工表示,马云的露面让不少同事感到压力与期待:“我们把马云当作某种精神领袖的回归。”
观察显示,阿里巴巴正处于关键的业务重整阶段。据公司公开资讯与媒体报导,在人工智能领域,阿里加大了大模型研发与商业化应用的推进力度,包括从云计算到电商搜寻、智慧客服等。据业内人士披露,马云在内部密切追问工作程序改革进度。
中国学界的理解则更为克制。上海一所高校的企业治理研究者认为,在阿里巴巴,“马云的角色更接近战略顾问或精神领袖,而非实际决策者。他的介入更偏向方向与价值观引导,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亲自拍板。阿里目前的治理结构更为多元。”
券商分析师则从市场与宏观层面解读马云的“回归”:“阿里需要新的叙事来稳定资本市场与员工士气,马云的介入也意味着阿里必须顺应政策方向,把AI技术、数位经济与实体经济更紧密地结合。”
责任编辑:李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