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割地”到“击落俄机” 特朗普对乌态度大反转背后
文章来源: 今日特读 于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2025年9月23日,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聚光灯下,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面对面会晤。短暂的闭门交流过后,特朗普在公开场合和社交媒体上接连抛出一系列高调表态,显示出他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立场已出现显著转折。
与此前“割地求和”的模糊暗示截然相反,他这一次明确表态:乌克兰有能力在欧洲盟友与北约的支撑下,收复所有被俄罗斯占领的领土。
随之而来的是更为激进的呼吁——北约成员国应击落侵犯其领空的俄罗斯飞机,而那些继续购买俄国能源的欧洲国家,则被他直指:是在资助一场针对自身的战争。
谈及俄罗斯的处境,特朗普则声称莫斯科正陷入“巨大经济困境”,其军事实力不过是“纸老虎”。泽连斯基对这一系列言论迅速做出积极回应,认为这意味着特朗普对战场态势的理解已变得更加清晰,同时这也为乌克兰争取到了新的政治加持。
如此天翻地覆的立场突变,其原因究竟为何?特朗普这一出态度急转,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今日特读”为您深入解读这场突如其来的震荡。
外媒观察:阿拉斯加不成功的调解,让特朗普耐心耗尽?
特朗普对乌克兰态度的戏剧性转向,俨然又是不可预测的特朗普式“交易外交”的又一次体现。多家外媒从不同角度观察到,一场以“极限施压”为核心的地缘政治赌局已然开盘,而其背后的真实动机、对盟友体系的潜在冲击,以及对全球战略平衡的深远影响,无不引发了世界的密切关注。
从“割地求和”到“全面胜利”,特朗普的耐心耗尽了?
外媒关注最重要焦点显然是特朗普对乌克兰态度的突变。REF和《华盛顿邮报》均强调,这一“突然”且“巨大”的转变与他此前的“割地求和”论调形成鲜明反差,其背后则可能是他对普京持续拒绝对话、不断加剧冲突的“不耐烦”情绪。毕竟不久前,特朗普曾尝试在阿拉斯加与普京会晤调解局势,但显然这些努力最终未能奏效,如今这一转变极有可能是这次不成功尝试的回声。
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荣誉教授劳伦斯·弗里德曼在接受REF采访时则指出,普京除提出“完全不切实际的条件”外,并未表现出解决冲突的意愿,这也许也是促使特朗普调整立场的重要外部因素。
《金融时报》特别注意到,特朗普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会晤中明确表示“俄罗斯本应停止”这场战争,而这与他过去将责任模糊归咎于双方的表态有所不同。《华盛顿邮报》更直言,特朗普声称乌克兰能够完全收复所有领土的论调,甚至已经远远超越了许多乌克兰政策制定者对近期前景最乐观的谨慎评估。
击落俄机:强硬表态还是玩火游戏?
与此同时,特朗普呼吁北约成员国击落侵犯其领空的俄罗斯飞机这一置地缘政治脆弱生态于不顾的激进言论,则引发了外界对局势升级的担忧。
美联社、《金融时报》和REF等媒体报道指出,近期俄罗斯无人机和战机频繁侵入波兰、爱沙尼亚、罗马尼亚等国的空域,甚至一度影响到丹麦机场的运行,使得北约东翼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然而,对于美国是否会直接参与此类军事行动,特朗普的表态却是模棱两可的“视情况而定”,为美国保留了置身事外的油滑弹性空间。《金融时报》和《卫报》同时援引了美国国务卿马可·卢比奥的谨慎观点,即对于俄罗斯的空域侵犯,北约通常应采取拦截行动,而非直接击落,除非俄机主动发动攻击。
总统与国务卿在事关国际军事行动的方针上各执一词,清晰揭示出:
甚至在美国高层内部,对升级风险的判断都尚未达成一致。
制裁大棒挥下,谁来为欧洲的冬天买单?
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特朗普将矛头直指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批评其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是“令人尴尬”的行为,并直言这是在“资助对自己的战争”,甚至威胁若不改变,将实施“强力关税”。《卫报》和REF均深入探讨了这一呼吁背后欧洲面临的实际困境。
报道指出,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国,因深度依赖俄罗斯能源而公开反对立即切断进口。匈牙利外交部长彼得·西雅尔多在接受《卫报》采访时直言,没有俄罗斯油气就无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完全是“物理问题”。
与此同时,欧盟内部也正在积极探索替代方案,其中包括可能将停止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的时间提前至2026年,并研究针对印度等仍在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措施,而非武断的全面性关税。对此,《华盛顿邮报》还回顾了特朗普此前对印度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的做法,以及目前可能取消的谈判,试图为灵活复杂的制裁策略提供样本。
特朗普的“口头支票”,泽连斯基能兑现到手吗?
理所当然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特朗普立场的转变表达了高度赞赏,称其为“巨大转变”,并盛赞特朗普如今对乌克兰战场局势的理解已经更加清晰。REF《卫报》和《华盛顿邮报》均报道了泽连斯基的积极回应。
泽连斯基强调,西方国家应当警惕俄罗斯潜在的扩张意图,他称普京不会等待战争的自然结束,而是会主动寻找欧洲和北约的“弱点”。此外,他还透露,自己正寻求美国在加强对俄制裁和战后安全保障方面的支持,并称特朗普已“准备好”在这些问题上提供帮助。这种积极回应,既是泽连斯基对特朗普新立场的公开肯定;更是试图借此机会,将其难以预测的外交转向最终转化为对乌克兰更具体、更实质性的安全承诺。
大转向之后:谁在喝彩,谁在冷笑?
国际社会对特朗普最新言论的反应则走向了两个极端。据REF报道,俄罗斯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德米特里·波利扬斯基轻描淡写地回应称,“不要对每一条推文都那么兴奋”,暗示莫斯科的行动不会轻易被其表态左右。
欧洲政坛的反应则明显不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亚·卡拉斯在接受REF采访时积极称,这些声明“都是正确的方向”。《华盛顿邮报》则引述了拉脱维亚总统林克维奇斯的话,认为“俄罗斯人这次又玩过头了”,并对特朗普的转变表示欢迎。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在与特朗普会晤后盛赞其表态“非常正确”,认为在俄罗斯经济受困的背景下,这是支持乌克兰的良机。这些声音显示,在不少欧洲领导人眼中,特朗普的转向非但不是混乱的信号,反而可能是西方阵营强化团结的契机。
结语展望:“最后通牒”式向普京施压,让俄乌局势更复杂
特朗普此次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立场的戏剧性转变,无疑是他外交策略的一次重大调整。从模糊的“割地求和”论调,骤然转向对乌克兰“全面胜利”的公开支持,这一变化不仅再次塑造了他在国际舞台上的新姿态,也给西方阵营带来复杂的连锁反应。
它既像是对过往“失误”的修正,又似乎是为未来政治博弈埋下的伏笔。
毫无疑问,这种言论短期内会让乌克兰获得精神层面的助力,甚至可能推动其在战场上采取更为主动的行动。然而,对俄罗斯而言,这种“全面胜利”显然是不可接受的——莫斯科势必将其解读为直接挑衅,由此带来的反制手段很可能进一步推高冲突烈度。
与此同时,尽管西方阵营看似取得了立场上的一致,但战场之外,其内部也必然难以真正统一步调。一方面,地缘政治上关系密切的东欧国家,在切身的安全威胁感下普遍欢迎特朗普的强硬表态;但另一方面,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存在能源依赖与经济顾虑的国家势必保持谨慎态度,力求在对俄压力与内部团结之间找到平衡。
这必将成为横亘在北约与欧盟面前的一道难题。
此外,这一转变也带有浓厚的美国国内政治意味。近几个月以来,美国国内政治动荡,各类突发事件接踵而至,两党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甚至因此面临停摆危机。而特朗普选择这一节点展示强硬姿态,则很可能是为了在国内赢得更广泛认同的同时,向欧洲盟友施压,从而削减美国的国际负担。在此背景下,他对印度继续进口俄罗斯能源的批评,也释放出另一重信号:美国可能扩大外交与经济的施压力度,将俄乌冲突的张力延伸至全球主要经济体,触动整个国际贸易与外交关系的微妙平衡。
更不能忽视的则是:经此转向,普京的回应也成为了另一个关键变量——
若特朗普的这些表态被解读为赤裸挑战,那么未来任何形式的谈判都将蒙上阴影。而其将在“大约一个月内”决定是否信任普京的声称,本就带有一种具有时限意味的“最后通牒”式施压性质,极有可能不仅不能起到解决危机的目的,还会让俄乌局势本就摇摆不定的未来更加难以预测。
您认为,特朗普此次对乌立场的态度急转,将如何重塑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洞见
查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