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启动北极货运航线 可避免与欧洲贸易被“拿捏”?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德国《商报》指出,波兰边境的关闭凸显了中国的脆弱性。刚刚启动的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航线并非是中欧班列的替代航线。《法兰克福汇报》撰文分析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国际金融强国地位构成了挑战。

由于波兰在9月9日宣布关闭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造成中欧班列中断。两周后(9月23日),一艘名为“伊斯坦布尔桥”的货轮从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启程。也意味着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的首航正式启程。船上装载着4000多个集装箱,装满了价值2亿美元的光伏组件、储能柜与跨境电商货物。按照计划,18天后该船将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这条航道较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22天,比绕行好望角快32天。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这条航线还旨在帮助中国企业“应对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

德国《商报》撰文指出:“北极航线显示了中国如何保障其出口通道,并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选择网络:包括在运输量上最为重要的海运线路、穿越中亚不同走廊的铁路运输,以及航空货运。通过这种布局,北京正在为此做好准备,应对那些往往超出其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动荡。”

文章写道:“在2024年红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中欧班列)铁路运输的比重大幅上升:全年共有超过1.9万趟列车运行,增幅达10%。然而,到2025年上半年,铁路货运量下降了27%。许多在2024年选择铁路货运替代的货主又回归了海运。”

“然而,波兰边境的关闭凸显了中国的脆弱性,也表明这条铁路线正处于多场地缘政治冲突的中心。”

文章写道:“中国坚持一个明确的原则:不能让任何单一路线单独危及对欧贸易。上海、宁波或深圳的港口承担着大部分货物运输,铁路则用于运输时效性要求高的货物,北极航线发挥补充作用,而中亚的替代路线则保证,即使俄罗斯或波兰暂时封锁过境通道,供应链依然能够维持。由此,北极航线并非替代航线,而是一个旨在增强韧性的综合网络的一部分,旨在避免任何单一瓶颈阻断与欧洲的贸易。”

中国能改变全球货币秩序吗?

《法兰克福汇报》撰文探究人民币是否会成为美元之外的又一大国际货币。文章开篇写道:“没有任何一种货币的国际流通意义能与美元相比。但中国的崛起也对美国的国际金融强国地位构成了挑战。”

“人民币的胜利,即使目前仍是一个思想实验,也与全球形势相符。特朗普的关税和他对美联储的攻击动摇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而中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影响力正在增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两点:全球实力和货币实力总是与军事实力相伴而生——而一个国家的霸权不会永远持续下去。15年前,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国际货币秩序需要改革。用通俗的话来说,这意味着美元的独霸地位将会终结。虽然统计数据尚未证实这一判断,分量仍较弱的人民币的权重却正在稳步上升。”

文章指出:“人民币不太可能不受限制地实现国际流通。中国政府将人民币视为重要的政治工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轻易松手。政府通过资本管制严格限制可兑换性,特别是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兑换渠道进行了严格约束。一方面,这阻止了中国居民不受限制地将财富转移到海外;另一方面也让在华的外国投资者受到严格限制。中国一再证明,管控与开放可以共存,而西方一贯的非黑即白思维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因此,人民币的胜利之路可能会在一个新的领域铺开:数字化。因为借助数字工具和支付应用,不同于传统货币世界,流通与控制的矛盾能够得到完美调和。中国在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中发挥着领先作用,这绝非偶然。再结合中国消费平台(如 Temu、Shein)的不断壮大,以及支付宝、微信这类支付应用和全能型应用的全球影响力,中国正在形成一种更具优势的国际地位。”

查看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