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9月26日讯】(英文大纪元专栏作家Jack Ward撰文/原泉编译)国家安全堪称由政府补贴的公共产品的典型例子——由纳税人出资支持、中央统筹协调,并且传统上不受市场价格影响。然而,乌克兰的战时经济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反例:一个由国家主导的产业,运用类似市场的激励机制,实现了更快、更廉价、更高质量的成果。而西方各国正加速迈入新一轮军备扩张时代——既然公共资金投入势在必行,那么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明智地使用这些资源。
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争将乌克兰的国防工业转变为去中心化创新的引擎。初创企业在车库里研发致命无人机,数字化转型部(Ministry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通过众包开发战场软件,士兵们使用应用程序提供前线反馈,几天内就能完成设计改进,而不是几个月。超过500家公司生产用于军事用途的短程和远程无人机,乌克兰在2025年将生产超过400万架无人机,其中许多不含任何中国零部件。乌克兰的短程无人机每架成本约为400美元,而类似的美国无人机通常超过10万美元,且性能较差。在乌克兰,无人机彻底改变了现代战争:如今约有一半的伤亡是由无人机造成的。
相比之下,俄罗斯采用的是指令与控制型的产业政策,依赖国有巨头和官僚采购机构。到2025年,俄拥有六大主要公司。尽管俄罗斯的军事开支远超乌克兰——2024年为1,490亿美元,而乌克兰为647亿美元——但俄罗斯在无人机作战和战场适应方面仍难以与乌克兰相匹敌。为什么?因为乌克兰国防部已经从类似的后苏联时期的垄断模式,转变为买方垄断模式——政府仍是唯一的买家,但不再是主要生产商,转而从竞争激烈的私营企业进行采购。
乌克兰资助公开竞标,邀请多元投标方参与合约竞逐,并根据战场成果给予奖励。其中一个试点项目为无人机击杀目标提供奖励积分,鼓励操作员进行创新尝试,并自主采购所需材料。此类举措能激发创新、降低成本、精简生产流程,避免了集中规划所特有的官僚作风和干预。战略需求在持续变化,基辅通过调整价格激励机制来应对新的优先事项,市场也相应做出反应。
至关重要的是,乌克兰的国防企业已重新定位,转型为兼具国内市场与出口能力的产业,并吸引外资注入以推动行业发展。那些为满足战场紧急需求而诞生的企业,如今正积极拓展国际买家市场,乌克兰总统最近还宣布了与美国、德国和丹麦建立新的武器研发合作伙伴关系。
当然,若没有外国援助,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美国和欧洲的资金推动了当地工业的发展,并支撑着乌克兰的抵抗。但乌克兰的做法表明,对于国防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公共资金,而不仅仅是投入多少。乌克兰没有将资金集中在少数有政治背景的企业,而是广泛分配资金,以促进竞争。
虽然乌克兰的未来前景晦暗不明,但其国防工业却具备优势,既能为面临美国支持不确定性的焦虑的欧洲提供再武装方案,亦可为依赖中共支持的供应链体系提供一个替代选择。
1961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离任演说中警告:“……我们被迫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永久性军备工业……但我们绝不能错误理解可能的后果……我们必须防止军工复合体有意或无意地获得不应有的影响力。权力错配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将持续存在。”
五角大楼陷入了艾森豪威尔所认识的采购迷宫。F-35战斗机项目预计耗资超过2.1万亿美元,且面临可靠性和战备状态的持续性问题。位于俄亥俄州的“联合系统制造中心”(Joint Systems Manufacturing Center,JSMC)——也称作“利马陆军战车工厂”(Lima Army Tank Plant;LATP)——是美国唯一一家生产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工厂,由于其脆弱的供应链出现延误,该工厂已暂停新坦克的生产,转而进行设备翻新工作。
洛克希德‧马丁和雷神等国防承包商在各自的寡头垄断市场中运营,受到合规法规和游说团体的保护,免于竞争。2024年,美国国防承包商在游说国会方面花费了近1.5亿美元。这座采购迷宫对美国在印太地区或中东发生更大规模冲突时的战备能力构成严重威胁,最近还因库存不足而暂停了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
这一切并非不可避免。美国拥有充满活力的科技行业,像(致力于为美国国防部提供涵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解决方案的)安杜里尔(Anduril)和(以其在大数据分析领域技术闻名的)帕兰泰尔(Palantir)这样的公司,都是先研发后销售,这表明草根创新可以突破最根深蒂固的市场。美国的采购体系也吸引着多样化的投标者;然而,过度监管和严格的合规制度却偏袒老牌企业而非创新者。
五角大楼与乌克兰国防部一样,是唯一的采购方。但与乌克兰不同的是,它往往奖励规避风险、遵守文书规定以及维持政治关系的企业。工会要求保障就业、而地方本土利益则导致保留过时的生产线,即便已更新、更好的替代方案。老牌企业的游说者精心设计符合自身现有流程的合规制度,排挤更为高效的竞争者。为了在选区赢得选票,某些立法者支持“政治拨款”项目(为讨好或报答支持者的分肥拨款),以将工作机会带回选区,他们将选举影响力置于战略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结果就是价格高昂,这更多地反映了谈判技巧和官僚手段,而非市场竞争力。结果是平庸者拿到了钱,而创新者却只能在门外干等。
那么,乌克兰人是否仅仅因走投无路,才采取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和走捷径呢?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形势所迫,他们必须迅速做出改变,但乌克兰因应需求而进行创新,并不意味着其做法目光短浅。美国拥有充裕的时间,对于乌克兰因形势所迫而做出的改变,美国则可凭借自主选择来推动。艾森豪威尔在当年所警告的情况如今已成真:一个社会化的军工复合体,服务的不是国家,而是特殊利益团体。
乌克兰展现了一种去监管化的国防生产模式和提升作战能力的愿景,可结合现代战争的需求进行调整。虽然其对战场需求的评估并非完美,但反映出更广泛的趋势:具备反应迅速、勇于试验、快速迭代的特质。这些都是有效的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的标志,纵使最终的客户仍是国家。
然而,去中心化的生产模式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俄罗斯及其盟友更容易渗透众多供应链和小型企业,而从海外采购的零部件则存在数据收集和遭破坏的风险,正如近期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的(寻呼机)袭击中展现的那样。乌克兰很好地应对了这些问题,越来越倾向于在国内采购零部件,因规模经济效应,这样的做法也变得更有效率。
对于乌克兰来说,“胜利”是什么样子尚不明朗,其人民能否获得积极的结果也远未得到保证。我无意评判降低战争成本是否真正符合乌克兰或美国公民的最佳利益——许多人希望战争今天就结束。然而,如果目标是提高国防生产的效率,乌克兰的做法确实值得肯定。如果美国承诺每年投入一万亿美元的公共资金用于国防,就应要求军工产业加速创新并追求卓越。
作者简介:
杰克‧沃德(Jack Ward)在西澳大学和哥本哈根大学主修经济学与国际关系。他专注于公共政策经济学和安全议题,曾在美国经济研究所当研究实习生,目前,他是曼卡尔经济教育基金会(Mannkal Economic Education Foundation)的学者。
原文:Decentralized Defense: How Ukraines Lean Military Outperforms Expectation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
责任编辑:高静#